一、个人观点
水产养殖是一个极其注重实践操作的行业,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养殖经验,那么你就没有什么资格对水产养殖评头论足。“病害”是养殖过程中的“显性”问题,它原本很简单,但在现实中“被人为的复杂化了”。
如果从养殖的角度来看,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鱼病!!!而每一种“鱼病”都一定对应着某些养殖管理的漏洞。从病原的角度去探寻“鱼病”解决方案的意义并不大,堵住养殖过程中的“漏洞”绕开一系列的“陷阱”才有长远且实际的价值。
二、鱼病问题的错误导向
近几年,水产恶性病害普发高发,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。比如:草鱼“鱼瘟”;鲫鱼鳃出血;2020开春黄颡暴死;2020下半年黄颡的恶性出血问题等。
恶性病害让养殖户大量死鱼损失惨重,却终究还是没有死明白。虽然行业内很多专家做出了精准的分析,也给出了一些定性的判断,但这些不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,反而还把水产养殖引入到更加危险的歧途。
为什么?因为他们过分看重“病原”因素。细菌,真菌,病毒,寄生虫等,这些病原因素是显性的,是一些人的研究重点。默认:只要做了病原分离,推进药敏实验,找到针对性的药物,然后指导用药——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——这还是以科学的名义。药敏实验,在本质上是与“养殖管理”自动“割裂”的,是“静态的”、“孤立的”、“片面的”看待问题(必然找不到真正的答案)。
养殖环境中“病原因素”是始终存在的,在与“病原”的长期对抗过程中,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???绝对不是消毒剂、杀虫药、抗生素这一套,而是养殖动物自身有效的免疫力。在研究病害的时候,更应该研究——是什么导致了鱼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减退与丧失???这才是关键!才是本质!才是水产养殖的秘密所在!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水产养殖的实用环节!舍本逐末的和“病原”死磕到底,也就把养殖当成了“练手的把戏”。
三、鱼病和用药的“死结”
如果从病原的角度出发,那么养殖户在遇到诸如“鱼瘟”、“黄颡暴死”、“恶性出血”这类灭顶之灾时,是选择铤而走险?还是坐以待毙接受倾家荡产?他们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(使用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)。比如,滥用抗生素原粉(内服+外泼),一个小地方的原粉都能消耗过千万。
水产领域国家批准的抗生素种类非常有限,药敏实验又会引诱养殖户使用人药、兽药……所以,从结果来看:抗生素的滥用,行业的混乱,在本质上不是养殖户的错,是指导理念的错!!!养殖户是“实用主义”至上,既然鱼病是“病原因素”,那么他们就敢用“野路子”把抗生素用到极致。
药敏试验指导下的抗生素、杀虫药使用,在短期可能是有效的(暂时压制)。有了效果,养殖户也就有恃无恐,更加激进,更加急功近利的压榨养殖鱼类,最终也一定会遇到一个更加棘手且无从解决的病害问题,导致养殖崩盘,甚至破产(目前的恶性病害就是实例)。从病原的角度来潜移默化的引导养殖户“玩火”,最终必定会让养殖户在与病原的斗争中吃尽苦头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到达极限后,最终毁灭的不单是养殖户,还有整个行业。
四、道路不同结果不同
目前的恶性病害,从根源和本质上来讲,并不是由病原因素导致的——检测到的病原,也只是继发感染。如果不能正视问题,反而执迷不悟的缘木求鱼,只会让养殖户的鱼白死,且年年都死。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病原因素的迷惑,转而从养殖管理实践中寻找答案,那么水产养殖,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从养殖的角度来看,没有所谓的鱼病!只有管理的缺漏!
(1)黄颡鱼“爆头”问题
“病原”的角度——
如果从病原因素来分析,无疑是爱德华氏菌感染!通过做药敏实验,也能够找到几种“有效的”治疗药物。最终结果是——养殖户会接受并适应这一病害的存在,还会养成用药习惯——年年都要用药来治疗,甚至提前吃抗生素进行“预防”。
“养殖”的角度——
如果从养殖管理的角度来看,“爆头”问题就非常的简单!继发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就是——黄颡鱼的生理性缺氧!只要解决鱼体的生理性缺氧,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爱德华氏菌感染问题,也就能够彻底避免所谓的“爆头”病害!!!要解决黄颡鱼的生理性缺氧,只要解决代谢障碍就能很容易做到。这样的操作,只需要简单的养殖管理方面的变通,病害就能消弭于无形,养殖也就能少吃很多亏,很多抗生素也就不再需要使用。
(2)鱼类体表寄生虫问题
“病原”的角度——
寄生虫问题,如果从病源的角度来处理,就是目前养殖户已经固化的杀虫习惯。结果是:杀虫杀虫,越杀越穷!年年杀,月月杀。寄生虫已经成了养殖户的心病,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。使用杀虫药,看起来好像解决了短期的寄生虫病害,但就结果而言,它不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,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灾难和损失(每年因为杀虫药使用所带来的饲料浪费是巨量的)。可以断言——杀虫药的存在和滥用严重阻碍水产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“养殖”的角度——
除了几种大型的寄生虫,常规的寄生虫(车轮虫、指环虫、斜管虫、小瓜虫等)病害是完完全全可以实现在不动用杀虫药的情况下快速、有效、安全、彻底解决的。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可以彻底淘汰杀虫药——这对水产养殖而言,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!想一想,每年因为杀虫药的使用,会造成多少药害风险?造成多少食品安全问题?会耽误多少有效养殖时间?会破坏多少次水体环境?又会给鱼体造成多少痛苦和灾难?通过内服(促进代谢)有效恢复鱼体的体表粘液系统就足以对抗绝大多数寄生虫,即便是寄生虫大量滋生,效果也可以非常迅速!!!
(3)草鱼“鱼瘟”问题
“病原”的角度——
所谓的草鱼“鱼瘟”问题,各路大神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给出看似专业的结论——主要还是“病原”问题。无论是“真菌”、“原虫”还是“细菌”、“病毒”,无论给出哪种“神奇的药方”,都无法扭转巨量大草鱼惨死的事实。养殖,一定要解决本质问题!无论那些大神找到什么样的“病原”,找的也都是“替罪羊”。草鱼“鱼瘟”,从病原的角度其实是“无解”的。想一想养殖户死掉几十万斤鱼的绝望,再想一想整个群体所蒙受的损失……于心何忍???
“养殖”的角度——
草鱼“鱼瘟”其实非常简单,有把握彻底防住!!!所谓的“鱼瘟”只是开春时节温度波动时,鱼体内环境崩溃的结果。只要在上一年入冬前1~2个月,做足做好内服促进代谢的工作,让鱼体的几个内在指标合格,那么开春就不会再遭受这样的磨难。面对此类问题,有经验的养殖者是有十足把握的。黄颡开春阶段的“烂嘴”问题,与草鱼“鱼瘟”在本质上是一回事。
(4)黄颡开春暴死问题
“病原”的角度——
这个问题的争论依然存在,无非就是在“病毒”、“细菌”、“环境”之间争来吵去。其实即便行业人士争论的再凶,论据有多么的详实,都没有人敢保证能够解决此类问题。各种绝招,各种方案轮番上演,最终还是挡不住黄颡的暴死,甚至还有养殖户因此而寻了短见。“病原”的角度,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,同样是无解的。
“养殖”的角度——
从养殖管理操作的角度而言,今年开春黄颡暴死问题是很容易避免的!需要按照步骤,尊重基本的鱼体生理规律,在关键节点强化内服辅助就可以免受威胁。浙江、湖北、四川这条线上水产养殖开春阶段的挑战很大!为什么?因为气温波动相对剧烈!!!两广和福建开春升温迅速,危险期比较短,北方开春要么一直低温,真到升温的时候也是很快跨越“死亡温度”。2020年黄颡惨死,真的只是一个养殖操作问题,我所指导的大量黄颡养殖户普遍没有遭受此类灾祸。
(5)急性烂鳃暴死问题
“病原”的角度——
急性烂鳃暴死,多见于草鱼、鲤鱼、叉尾,发病迅速,死亡迅猛,稍有不慎损失极大!!!如果从病原角度来分析问题,很容易找到诸如“黄色柱状杆菌”、“某种病毒”、“所谓的气泡病”等。对应采取一系列的方案,消毒、抗菌、外用改水等操作,是无力快速解决暴死问题的。中招的池塘和网箱,可能在短时间内损耗30%,如果按病原问题来治疗,也只会越治越死甚至死绝。
“养殖”的角度——
你可能不信——这种问题,其实超级简单!!!只需要在出现病症的第一天,加大5倍用量内服促进代谢,就能够快速有效压制死亡——当天喂,第二天死鱼就不会增加,第三天死鱼基本停止。绝对不能使用任何外用的消毒、杀虫、抗菌等处理。根本不用去管什么细菌、真菌、病毒以及所谓的“气泡病”。
其实,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还有很多,而每种病害都可以用“病原”和“养殖”至少两种不同角度来加以分析,然后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加以应对。最终,到底什么理念与方法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,能够真正帮助养殖实践,鱼和养殖效益能够给出答案。从病原的角度来分析鱼病,从结果来看就是在误导甚至“蒙蔽”养殖户。
鱼病,其实没有什么治疗价值,它真正的价值,在于提醒养殖户——养殖管理的缺失和疏漏!!!
五、养殖户吃的亏上的当
(1)从来套路得人心
比如杀虫——
1.改底(杀虫前改底)——2.杀虫(泼药、增氧,连杀2次)——3.解毒(泼药、巡塘)——4.改底(连续5天)——5.培藻(下肥、换水等)——6.补菌(各类微生态)——7.内服消炎(抗生素)——8.保肝护胆(一大堆)。
如果做完一次完整的杀虫流程,养殖户要花多少钱买几大堆药品?要花多少功夫去操作?要冒多少风险?这样的成本,大家真的核算过吗?在普通养殖品种上,一次外用杀虫,直接能够导致鱼群7天生长停滞——浪费7天饲料!!!这样的损失,养殖户可曾知道???
常见的寄生虫问题,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内服彻底解决。但为什么在养殖端没有人大力推广呢?因为如果大家都选择内服解决寄生虫病害(不只是预防),那么养殖户花的钱就少了60%~80%!!!某个群体在养殖户身上赚的钱就少了!!!但如果我们在养殖端淘汰了杀虫药,能够为环境保护,能够为食品安全,能够为减少粮食浪费做出多么巨大的贡献???!!!杀虫药,是水产行业的寄生虫……
(2)养殖户容易被愚弄
比如“气泡病”——
“气泡病”在现实养殖条件下确实存在,但这个概念被用来糊弄养殖户。气泡病的发生必须至少满足2个条件!
1.养殖水体中某种气体(主要是溶解氧)过饱和;
2.鱼体体表粘液稀薄。
如果鱼体体表粘液能够维持基本的正常水平,那么在养殖条件下就不会有所谓的“气泡病”发生。但是有些人刻意的强调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,引导养殖户经常性的处理水体(甚至被培养出操作习惯),经常性的采购大量外用调水改水的产品——要花很多钱的。
如果出现“气泡病”,那么问题的核心肯定是在于鱼——鱼体体表粘液异常——是鱼体内部的问题。强化水体的调控,是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。如果把外用的花费转到解决鱼体内部问题上,那么气泡病也就不会存在,鱼体状况还能真正改善——降本增效。
(3)养殖“迷信”要破除
养鱼先养水?!这一教条害死人!!!
我们不能否认“水环境”对于养殖的重要意义,但是“水环境”在养殖中的比重被过分放大了。水环境只要“藻类能多样化、溶氧不缺”就行,它确实是养殖的基础——但绝大多数池塘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。在此基础上,养鱼就应该先“养鱼”,而后顺带“养水”,因为在本质上——所有水质问题的源头都在于养殖鱼类的粪便和饲料排泄。如果不去把鱼养好——解决代谢障碍引发的消化问题,那么水质问题永远也不可能解决,水质问题解决起来也没有任何意义。“鱼”和“水”,在现实条件下“有主次”、“有先后”。张口就说“养鱼先养水”的人,是养不好鱼的。
水产养殖是非常注重一线实践的行业,鱼病问题是养殖过程中管理疏漏的外在表现,要想真正彻底的解决养殖病害,就一定要回归到养殖实践—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养殖的方法化解——这才是养殖实践最好的出路。
六、养殖端面临的现实问题
面对即将来临的2020年冬天,很多养殖户内心是惶恐不安的。因为如果明年鱼价不好;如果开春时节还有“鱼瘟”问题;还有黄颡“暴死”之类的威胁,那么养殖户的活路在哪里???
今年一些养殖户,为了避开越冬风险,而选择赶早上市——通过加大饲料投喂,以期望缩短养殖周期。但这样操作,往往“加料”没几天就掉入病害的深坑——被迫停料——结果事与愿违。一少部分养殖水平高超的人,好不容易赶在越冬前把鱼养大,又不幸遇上“集中上市”——鱼价持续低迷。如果惜售,那就得越冬,等到来年开春,这种鱼大量死亡是可以预期的。
养殖挣的是辛苦钱,养殖从业者在病害面前的心酸和无助,是可以有效化解的——关键在于“理念”和“方法”的选择。
(转自“水产前沿”)